【纪实诗】杜甫石壕吏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    嘲笑完儿子,李隆基神色一冷,杀意攀上他的脸庞:“废立君主、掌控兵权,这群阉货也配?”

    李隆基伸脚踢了踢跪在地上的高力士,冷声道:“去把李辅国和鱼朝恩给朕带过来!”

    高力士忙不迭地爬下台阶,因为太过匆忙,一个没留神,不小心碰了下跪在地上的李亨。

    李亨刚一回神就对上了高力士那张面白无须的脸,他顿时勃然大怒,劈手夺过拂尘,发泄般地朝高力士身上抽去:

    “阉货!阉货!李辅国!鱼朝恩!”

    高力士哪敢反抗,捂着脑袋任由太子发泄。李隆基却看不下去了,他猛地起身,抬脚踹向李亨肩膀。

    李亨一时不备,竟然被直接踹下了台阶,咕噜着滚进人群,被哥舒翰和李光弼眼明手快地一把扶住。

    “圣人!”哥舒翰皱眉,看着暴躁失态的皇帝,有些失望。

    见众臣围观,李隆基勉强收敛怒容。他先是背着手在亭中来回走了三四遭,随即猛地回身,目露希冀,望向众人:

    “朕欲废太子,众卿何意?”

    李隆基思来想去,觉得问题还是出在太子身上。

    他本就对“太上皇”一事颇有微词,原本看在“长安收复、二宗还朝”的份上,李隆基勉为其难地容忍了李亨越殂代疱、私自继位的事情。但如今阉人之事一出,李隆基立刻又怒火中烧。

    他望着躲在人堆里的李亨,越看越不顺眼——眼神躲躲闪闪,脊背畏畏缩缩,看上去就毫无主见、难成大统,难怪被两个阉人玩弄于股掌之中!

    还是应该数罪并罚!

    李隆基无视李亨绝望的目光,冲沉默不语的大臣们撑起一个笑,暗示道:“诸位爱卿意下如何?”

    众人对视一眼,眼底都是无奈和失望。

    又来了,又来了!

    这才几年,圣人又要换太子了?!

    上一次换太子,圣人把整个朝堂搅和得腥风血雨,切菜瓜似的连砍三个皇子。好不容易换完,大家以为圣人这回总该满意了、安分了,却不料他转头又暗示李林甫去排挤新太子、

    鼓励杨国忠给李亨穿小鞋。

    似乎这还尤嫌不够,前几年圣人甚至荒唐到让贵妃认了个干儿子,对着那肥猪似的安禄山一口一个“禄儿”,疼爱得不得了。

    太子李亨想见自己父皇要递牌子、等召见,还不一定能见上,那伪儿安禄山却能自由出入禁宫,甚至睡在贵妃榻旁……圣人到底什么毛病?!

    众人心底深深叹气,谁都不想跟李隆基搭话。最后还是太子庶子韦述上前,勉强给了回应:

    “敢问圣人属意何人?”

    李隆基噎了一下,他满脑子都是废掉李亨,根本没来得及考虑新任继位人。他犹豫了下,不确定道:“荣王琬?仪王璲?颍王璬?”

    众人面无表情。

    李隆基尴尬一笑,声音一下子小了很多,干巴巴道:“朕的儿子还挺多的……”

    “圣人!这又不是报菜名,这是选太子!”

    监察御史邓景山终于看不下去了。

    他排开人群,也不行礼,就直直对上李隆基的眼睛,丝毫没有掩饰面上的嘲弄:“圣人,恕臣直言,选谁都一样。”

    “反正您也不会好好教!”

    李隆基眼睛一瞪,一把掐住邓景山的肩膀,低声咆哮:“什么叫朕不会好好教?朕派了那么多贤臣良将给太子,指点他四书五经、文韬武功……这还不算好好教?!”

    邓景山举起袖袍,慢条斯理地抹去脸上李隆基的唾沫,这才悠然道:

    “敢问这一月以来,您见了太子几回?又见了安禄山几回?”

    “……”

    李隆基松开了邓景山,恼怒甩袖:“见朕几面,太子他就能懂事不成?!”

    “好,那臣换个问题。”邓景山很是爽快。

    他偏头思索了会儿,眼神落到了一旁瑟缩的安禄山身上,缓缓开口:

    “敢问圣人,如今安禄山任何官职?”

    “御史大夫,平卢、范阳节度使。”

    “安禄山之子,安庆宗、安庆绪又任何职?”

    李隆基不解地皱起眉,耐着性子回答:“朕记得好像是太仆卿,鸿胪卿?你问这些作甚?”

    邓景山微微一笑,抛出最后一个问题:“那敢问圣人,太子如今在何部当差?”

    “……”

    李隆基神色逐渐僵硬。

    他垂目思索许久,小心试探:“吏部?”

    邓景山面无表情。

    “难不成是户部?”

    邓景山摇了摇头。

    “……刑部?”

    亭外响起一片叹息。

    在众人失望的目光中,李隆基有些局促地握了握拳,恼羞成怒地提高了声音:“怎么,难不成是在礼部?……工部!一定是工部!”

    邓景山缓缓摇头,声音里多了丝怜悯:“太子没有当差。”

    李隆基愣住了。

    “另外,太子良娣已经怀胎十月,即将临盆……圣人可知此事?”

    李隆基没有说话,但他的表情很好地说明了一切。

    “臣问完了,请圣人降罪。”邓景山潇洒下跪,等着迎接李隆基的怒火。

    “好、好……”

    李隆基心底恨不得当场砍下这个刻薄臣子的脑袋,但迎着众人隐晦的不满视线,他不得不维持宽宏的形象,只能强笑着拉起邓景山,咬牙切齿地违心夸赞:

    “好、好一个有犯无隐、忠君直言的贤臣!爱卿堪为魏徵第二,有臣如此,朕甚、喜、之!”

    对上邓景山似笑非笑的眼神,李隆基胸口一闷,强颜欢笑:“朕刚才不过玩笑而已,太子乃一国储君,怎可随意更动?”

    “朕不过是借机试探诸位爱卿,望诸位能以邓爱卿为表率,直言极谏、尽心于朕。朕好贤求治,必定虚怀纳谏。”

    说罢,李隆基微笑地望向亭外臣子——按照往常的套路,这时候大臣们应该心领神会地上前给李隆基递台阶,说些“圣人圣明”“臣等遵旨”之类的场面话,配合李隆基把气氛圆回来。

    但今天,满院的文臣武将突然同时耳聋眼瞎,闭嘴不言。

    武将们直挺挺盯着地面,直接回避了李隆基暗示的眼神。而文臣们或举杯喝茶或四顾张望,察言观色的人精仿佛此刻都退化成了不懂眼色的木头……

    北风呼啸

    ,风冷如割,李隆基突然觉得脸上有点疼。

    眼见无人接话,李隆基只能强忍怒气自己圆场。他环视全场,一眼相中了躲在人群后的李亨,决定拿儿子泄火:

    “太子!”

    李隆基揪出了脸上泪痕未干的李亨,看着自家儿子的怂样,李隆基恨铁不成钢:“虽说朕亲自教导你的次数不多,但朕之言行表率可是举目即见,你就不能动动脑子,从朕身上学着点?”

    李亨抬头,还未张口,就听石潭水幕处悠悠传来声音:

    【或许是上行下效,李亨对于宦官的依赖也离不开李隆基的“言传身教”。说起唐之宦官擅权之罪,后世普遍认为始于玄宗时期。是的,又是我们的玄宗李隆基——权臣、外戚、女祸、宦乱,他以一举之力全部包揽。玄宗真不愧是皇帝犯错的集大成者!】

    “是,父皇,儿臣还是得多向您学习。”

    李亨低眉敛目,恭敬应下。

    李隆基面色一僵,眉心直跳。

    眼见天家父子就要大打出手,郭子仪赶紧上前插进两人中间,好说歹说、半拖半劝地把李隆基扶回亭子:

    “圣人,您先听听水幕,看看是哪个不长眼的阉宦污了您的圣名,也好防范万一。”

    李隆基勉强点头,杀意凛然地望向水幕——

    【在平定“安史之乱”的战争中,宦官监军,为害甚大。最初,在安禄山挥兵直入的紧急关头,唐玄宗临时招募兵士十一万人,令李琬和高仙芝为将、宦官边令诚为监军出征。当时,东都守将封常清战败,退入陕州,与高仙芝商议,退守潼关,保卫西京。这原本是十分明智的决策,但宦官边令诚因为索贿不成,竟向玄宗进谗言诬陷将领。】

    【边令诚先是构陷封常清夸大敌情、动摇军心,随后又指责高仙芝放弃陕地,克扣军饷。唐玄宗听信谗言,令边令诚在军中杀死二将。高仙芝死前悲痛长呼:“我遇敌而退,死则宜矣。今上戴天,下履地,谓我盗减粮赐则诬也。”士卒皆呼冤枉。】

    水幕上,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头颅被士兵们捧在怀中,他们目光愤愤,望着最前方耀武扬威的黑衣太监。

    边令诚穿着一身监军的黑袍,那眯缝的眼睛时不时闪过狡诈的冷光,活脱脱一只无毛的狐狸。

    边

    令诚站在高台上俯视着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尸体,把玩着手中的金色令牌,神色冷漠而傲慢。

    士兵们愤怒的呼喊并没有让边令诚害怕,他慢条斯理地一抬手,一群持刀护卫立刻拔刀挡在了他的面前,冰冷的刀锋对准了这群保家卫国的士兵。

    “杂家是奉皇命行事。”

    边令诚弹了弹手上的令牌,施舍般地抛出一句解释:“高仙芝怠战,理当斩首示……”

    “你懂个屁!”

    “阉人胡说!”

    “高将军有没有怠战,我们打仗的难道不知道?!”

    边令诚的话说到一半就被激动的将士们打断了。眼泪冲刷着他们沾满灰尘的面庞,那一对对眼眸却亮起了愤怒的火光。

    群情激奋间,不知是谁先扬天高呼——

    “将军冤也!将军冤也!”

    这一声“将军冤也”如石落潭,瞬间激起万千回声。

    先是一个人在喊,然后是十个人在喊,最后是一百人、一千人、一万人……整个军营里都回荡着地动山摇般的悲痛高呼——

    “将军冤也!”

    直到这时,边令诚刻薄的脸上终于出现了一丝惊恐。他将李隆基给他令牌高高举起,企图用这块冰冷的小令牌抵御千万将士的怒火。

    “快走吧,边大人。”一旁的侍卫急切出声,额头滴落冷汗。

    边令诚踉跄后退一步,目光不由望向高仙芝的头颅,恰好对上那血污面孔间瞪得极大的黑白眼眸——他居然不肯瞑目!

    边令诚咬了咬牙,在侍卫的护送下,匆匆离开高台……

    【两位将领被冤杀,极大地动摇了军心,对平定安史之乱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。】

    【两员忠贞爱国的武将未能战死沙场,却惨遭宦官毒手、含冤而死,当真可惜可叹,令人悲恨。】

    “噗通。”

    角落里突然传来一声跌倒的声音。

    众人闻讯望去,只见一个穿着青袍的小太监摔在雪地里。那个小太监见众人望向他,猛地撩起袖袍盖在脸上,慌不择路地向院外冲去。

    巧合的是,高力士正好带着一队侍卫押

    着李辅国和鱼朝恩进门。这小太监捂脸跑路,一时不察竟然撞进了高力士怀里,一时间双方人仰马翻,高力士倒在雪地里痛骂不休,而侍卫则把这莽撞的小太监一脚踢翻,制服在地。

    “哎哟,是哪个不长眼的!”

    高力士被人扶起,一把掐住小太监的下巴。小太监吓得浑身颤抖,手脚乱挥。但奇怪的是,尽管下巴都被掐紫了,可这小太监死活不肯抬头,拼命把脑袋往胸口藏。高力士不耐烦地给两旁的侍卫使了个颜色,三人同时动手,总算把这小太监的掰正了脑袋——

    “边令诚?你跑什么?”

    被叫出名字的那刻,边令诚两腿一蹬,骤然脱力,面露绝望。

    “边、令、诚?”

    听到这个名字,封常清猛地回头。他大步上前,揪着边令诚的后脖颈,像拖死猪般将这小太监拖回石潭边。

    封常清看了看水幕上那脱毛狐狸般的黑衣太监,又比对了下面前青衣太监那细长的眼睛,冷笑不止:

    “当真是上天助我大唐——边令诚,今日就是你死期!”

    语毕,封常清猛地挥拳。

    沙包大的拳头正中边令诚那讨人厌的眯缝眼。边令诚惨叫一声,竟然被打得倒飞出去,在和着烂泥的雪地里滚了两三圈才堪堪停下。

    边令诚头晕目眩,还没来得及求饶,背上又不知被谁重重踹了一脚,登时扑棱着向前飞出,顺着雪地滑出老远,血和烂泥糊了个满头满脸。边令诚吐掉嘴里烂泥,才抬起头,恰恰又对上封常清举起的拳头——

    边令诚被打得晕天转地,像是只绿毛耗子般满地乱窜,慌不择路地逃进人堆。

    他跑进文臣堆里,年轻些的文人当即撸起袖子,拿着笏板就是劈头盖脸一顿抽,直把边令诚抽得哀哀叫唤。

    年老些的文臣倒是没有直接动手,只是手上端着的茶盏、瓜碟总是动不动滑落,又恰好不偏不倚地砸在边令诚的身上,烫得他吱哇乱叫。

    边令诚捂着脑袋,一骨碌滚离了文臣圈——然后成功进入武将们的领地。武将们就没那么多顾虑,自诩粗人的他们上来就拿真诚的拳脚招待边令诚,拳拳到肉、掌掌生威,直把边令诚打得口歪鼻斜,软如烂泥。

    或许是求生的欲望让边令诚爆发了力量。他用尽最后的力气,

    猛地扑向一人,凄厉道:

    “高仙芝!我于你有恩!你要救我!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这一声恍若霹雳,就连封常清都停下了攻击。众人面面相觑,惊疑不定地看着高仙芝。

    “是……边令城,曾是臣的监军。”

    迎着众人目光,高仙芝面色冷硬,拳头紧握,但最终还是没有否认。

    李光弼和郭子仪互换了一个眼神,没有说话。倒是邓景山快言快语,无所顾忌:“高特进,我记得你在唐击小勃律之战时曾与边令诚共事?”
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