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章 向北行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    稚嫩书童偷偷打量着身旁这位竟然能让先生亲自书写的少年,过了好半响才小心翼翼道:“先生说,我吃了你的柿子,那我们便是好友了。”

    看起来比同龄人沧桑不少的老成少年不置可否,看着天边的夕阳,没有说话。

    稚嫩书童有些不甘心,追问道:“你怎么知道带个柿子就能见到先生?你也是儒家门生?”

    老成少年一屁股坐在地上,缓缓说道:“六十年前,落魄少年提一布袋柿子成了儒家学生,六十年后,落魄少年成就至圣先师,这不是什么秘密。”

    在儒士身边待了三个年头的稚嫩书童下意识点头,随即又问道:“那你要在书院里读书吗?最近的书院鱼龙混杂,以前的师兄们也不见了踪影,我都好些时日没有听见先生的郎朗之声了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名为韩烨生的书童似在为没有听到先生讲课而懊恼,又似乎是失去了自己亲近师兄的踪影而挂念。

    老成少年摇了摇头,平淡道:“明早便走。”

    稚嫩书童张了张口,没有出声,心底有些失落。

    自从数月前开始,书院里那些平易近人的师兄就慢慢的消失不见,先生也没有说他们去了哪里,可书童却是挂念的紧。

    打师兄们离开后,自己就没了玩伴,虽然现在的书院学生比以前还要翻上几番,但书童总感觉每次见到他们的时候,就觉得他们高人一等,没有师兄们的亲近。

    自打那时开始,书童就很少再去书院,整天跟着有些刻板的先生,乏味且枯燥,现在好不容易遇见一个让自己亲近的同龄少年,他却说他明日便走,书童怎会不失落。

    老成少年站起身来,拍了拍屁股,向竹院走去,“既然能跟在先生的左右,你的悟性不差,最后说一句,和我成为好友.....不太好!”

    书童坐在原地的草堆之上挠挠头,一年才识字,这也叫悟性不差?全然没有记住老成少年的最后一句话。

    以前的师兄总是调侃他,说他生性愚钝,才能侍奉先生左右,无时无刻挨先生的训,这些都是书童悄悄听来的,为此还难过了不少时日。

    可书童又怎会知道,有些话只能他自己听到,而他平易近人的师兄们,也没有他想象的那么普通,对于这一点书童还是有感觉的。

    比如二师兄读书就能读出金光来,大师兄练字就能练出山河书画,还有三师姐那一杆能装水的笔,这些都是稚嫩书童亲眼所见,可也没太在意,只要他们还是那让自己亲近的师兄师姐,书童就已经很知足了。

    名为长生的少年回到竹院,现在才明白过来这颗柿子牵扯了多大的因果,刚才书童的那句‘朋友’让少年的心变得波澜万丈。

    少年并不后悔,自己背负行囊千里迢迢的赶到大乾,为的不就是这个吗?

    从那年冬天,充满了稚气的十岁少年握住笔杆子的那一刻,就已经注定少年将来的路程,不管是好是坏少年都想走一朝,不为了什么,就为了...活的久一些。

    那年大雪,少年谨遵老道人的教诲,背负着一个小小行囊,开始了自己的旅途,老道人没有说明确的地名,也没有说那个方向,只是说:“哪里有书气,便往那里去。”

    老道人还说:“徐长胤,一点儿也不好听,不如叫长生来的好听。”

    少年沉默良久,抬腿走出了那座悬挂‘太乙’破旧牌匾的道观,自此之后,便称自己为长生。

    竖日清晨,雾气点点的大道之上,穿着满身补丁衣衫的少年再次踏上了属于自己的旅途,和往常一样,只是背上多了一个由竹子制成的书筒,里面装着少年长生的梦想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一道传言在市井当中流传,引起不小的震动,就连书童那位能够以笔装水的三师姐也是谈然色变,先生出笔了?

    少年也注意到了身旁的一些怪事,比如自己看见的不拄拐瘸子,暮气沉沉的老妪,会草上飘的高大中年,以及穿着极为华贵的翩翩公子。

    但他们只是淡淡打量了一番少年便离开了,好似匆匆而过的赶路人,少年知道,他们不是普通人,至少这三年来,自己还从未遇见过这样的‘普通人’。

    原名徐长胤的少年很清楚,这些人应该就是冲着自己来的,准确的说是冲着背后的竹筒来的,但少年却没有惧意,反而重重的勒紧了竹筒的背带,使竹筒能一直贴合着自己的后背,这样能踏实一些。

    山野小道,补丁少年缓步而行,在某刻缓缓停下,毫不畏惧的双眼打量着小道前面,前两天见过的那位翩翩公子轻轻摇着手里的折扇,加上两个穿着素衣的家仆,挡住了少年的去路。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