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9逼出来的新政、二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    朱由检想来想去,这事不是顺天府一家就可以做到的。

    “登闻鼓现在由魏忠贤负责,等会你自己与他们说。

    王之心。召魏忠贤。”

    何廷枢点头表示明白。

    还没完:“臣觉得,银两计数也要改一改。”

    现在大明的银两计算单位,除了惯用的两.钱.分.厘之外,还有丝、毫、微、忽、尘、埃等。

    通俗的说,就是小数点后还有七八位数字,相当于0.0000001两。

    这对纳税户来说太坑了,也增加了账目工作量。

    何廷枢建议银子只保留到分这个单位,尾数以铜钱计数,连一文都不到的直接抹去。

    可大明铸造铜钱的数量一直不多,质量也良莠不齐,市面上铜钱流通主要依靠前朝遗留以及私鋳。

    对银子的比价也根据铜钱成色不同在600-1000文之间。

    何廷枢的计划是,对此类问题,原则上是宁愿官府吃亏,也别难为小民。

    不管什么成色,全部按照600文/1两银子的比例,由于铜钱只是尾数使用,损失可以接受。

    苦笑,这更麻烦。

    这对朝廷都有影响,顺天府报上账来,户部怎么处理?

    计量单位都不统一,这账怎么做?

    而且,这似乎牵扯到了币制改革。

    还没完。

    “每逢粮食收获之时,各路奸商则拼命压低粮价,等到纳完税赋再将粮价抬起,历朝历代农户都饱受此苦。

    臣亦别无他法,唯有整顿常平仓。”

    这不必多说,该交税赋了,农民急需用钱,粮商联手能将粮价压到每石3-4钱,等交完赋税再拉到正常价8钱左右——麦、粟也就这价。

    这一进一出,农民损失巨大。

    大明由于赋税折银,这种现象更为严重。

    历朝历代对此也没什么好办法,唯有设立常平仓,粮价太低了就买进,价高了就卖出,平抑粮价之外也算地方官府的一个进项。

    大明的常平仓?

    嗯,还剩下个名字,也仅剩下个名字。

    朱由检有些疑惑:“常平仓,朕也知道一些,这本钱从何处筹措?”

    收粮食是要本钱的,还不是少数。

    一县之地税赋动辄上万,常平仓至少也要几千两的启动资金,以大明县级财政的状况,肯定拿不出这笔钱——如果大明县级有财政可说的话。

    “这就需要陛下鼎力相助了。”何廷枢胸有成竹。

    朱由检已无话可说:“这些都按照你的意思先做着,事后拟定章程报上来,朕看看效果如何。”

    其实对常平仓他还有个想法,只是略一琢磨就放弃了。

    大旱之时,平抑粮价就成了当务之急,可这事交给官吏,他实在是有些不放心。

    与其让大明这些不靠谱的官员办这事,何不由皇家自己办?

    大明供销社?

    可大明一千多个州县,皇家去办也太不靠谱,既没精力也没人。

    只能先由顺天府试点了。

    必要的监视还是要有。

    既然前一阵在顺天府各州县都派了监视太监,那就顺便监视各种物价,命令每五日汇总上报一次。

    ————

    “臣叩见陛下。”

    魏忠贤进来后磕完头侍立在一旁,脸上依旧是笑眯眯的模样。

    其实他身材魁梧相貌堂堂,如果再摆出些威严的神态,倒也颇有气概,

    只是不知为何,自从复出后似乎无论在什么场合,他的脸上都是笑眯眯的。

    “老魏,有件事,你觉得能不能做?”朱由检有些烦,不想多说,示意何廷枢给魏忠贤解说。

    何廷枢站起来先与魏忠贤作揖见礼:“厂公,事情是这样的……。”

    魏忠贤听完后,思考片刻:“陛下,咱家以为不妥。

    何府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